关切事丨中部地区制造的惊喜
2024-07-09 来自: 悬式绝缘子 浏览次数: 1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习心里始终牵挂着这里的制造业发展。他在中部地区考察时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世界第一、中国最强、……除了这些“硬核”标签,中国制造还有哪些惊艳亮相?近日,新华社记者走进中部地区的制造企业,为所见制造业呈现的“网红潜质”而惊喜,也见证着人们为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付出的艰辛努力。
你印象中的隧道施工场景,可能是噪音、粉尘,还夹杂着爆破的火药味。事实上,在位于郑州的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盾构机里,工人一边操作快速掘进,一边从容喝咖啡。
盾构咖啡最早发源于蒙华铁路白城隧道工程上。2018年,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为其量身定做了当时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蒙华号”。
盾构机是由10万个部件组成的钢铁巨物,享有“工程机械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世界上仅有少数国家掌握制备技术。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首次买回两台。
工人在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盾构机总装车间作业(2020年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盾构机受制于人,严重影响我国基建效率。”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总院党委书记李光说,我国在2008年研发制造出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中国中铁1号,突破国外核心技术封锁。
工人在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盾构机总装车间作业(2020年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从国内最大直径硬岩盾构机,到世界超大断面矩形盾构机,再到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持续刷新世界盾构领域纪录。
2012年,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台盾构机走出国门,成功应用于马来西亚。目前,该公司的产品已覆盖法国、意大利等25个国家和地区,产销量连续4年世界第一。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盾构机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未来还要争取引领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说。
工人在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盾构机总装车间作业(2020年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记者观察】从落后世界百年,到产销量全球第一,我国盾构机发展速度惊人,下一步正朝着由大到强的目标迈进。盾构技术谱新章,隧道深处咖啡香。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进步,大国重器不再一味“秀肌肉”,而是开始走向定制化、低碳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这将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大想象空间。
驱车驶入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电瓷产业园,一派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远处红砖砌成的老厂房、大烟囱静静矗立,见证着此间的产业巨变。
在中材江西电瓷电气有限公司厂房内,全自动生产线上一块块白色瓷土正经过榨泥、成型、修坯、上釉等工序,制成电力工业的重要基础元件——瓷质绝缘子。
“为了抢抓国家布局特高压工程的市场机遇,公司投入1.2亿元对这条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提升,降低能耗20%以上,提高生产效率4倍以上。”公司副总经理林百福介绍,目前集团芦溪生产基地可年产15万支棒形支柱绝缘子、300万片悬式绝缘子,占全国市场占有率超三分之一。
延续千年制瓷传统、富有瓷土资源禀赋,芦溪享有“中国电瓷之乡”的美誉。然而,本世纪初一批粗放生产的工厂,环保不过关、低端产品扎堆,给产业高质量发展蒙上阴影。
前路何在?芦溪立足产业基础,一手着眼于“引”:中国建材集团、中国中铁等10余个央企项目落地,集聚电瓷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147家,形成从产品研制、瓷土开采到主流产品、附件制造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依靠科技驱动,一手着眼于“育”:通过成立中国芦溪高压电瓷电气研究院,提升研发能力、形成自主品牌,当地电瓷行业涌现出34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得相关专利330项、国家重点新产品奖2项,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跃居国际领先水平。老产业焕发新生机,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中科院院士、国家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陈维江表示,芦溪电瓷产业已从“资源驱动”逐渐转向“创新驱动”,未来仍要集中优势资源集中攻关科学技术研发,使产业从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迈向高端发展。
【记者观察】一座城因电瓷而生,也因电瓷而兴。回望来路,从“小散乱”的粗放式增长到重视创新引领的内生式转型。一根绝缘电瓷的蜕变,蕴藏着中国传统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发展密码——以转换模式改造旧动能、以创新驱动催生新动能,产业支撑不断夯实,智造新路阔步向前。
像揉面一样,可轻松将最重600吨的钢锭锻造成型,锻件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快锻次数每分钟超过40次,且只需一个人就可操作完成。
这是位于河南洛阳市的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组的绝活。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为洛阳矿山机器厂,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近些年,该公司多次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目前形成了国内领先、全球稀缺的高端重型机械加工制造能力。
在中信重工锻压车间内,工人正在18500吨油压机上锻造一批铸锻件产品(2020年11月24日摄)。新华社发(黄政伟 摄)
为首艘国产航母舰载机起降和回收系统研制重要配套产品、连续11次为神舟系列飞船提供逃逸舱系统锻件、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制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屡屡建功国家重点项目,彰显国之重器的初心本色。
“公司坚持传统动能和新动能‘双轮驱动’,不仅保持了原有的矿山机械制造的领头羊,还在工业CT、特种机器人等高新技术领域崭露头角。”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勇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一个月内相继研制出国内首个可自由回转的防疫喷雾消毒机器人和室内防疫消毒机器人。当前,该公司的应急救援类机器人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超70%。
中信重工研发生产的可自由回转防疫喷雾消毒机器人,在洛阳市民之家“上岗”(2020年2月22日摄)。新华社发(黄政伟 摄)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兵介绍,针对智能化转型,公司利用5G专用网络,已落地5G+数据采集、5G+远程操控机械臂等9大应用场景,有效提升了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设备利用率提升超过20%,年产值增加3000万元以上。
【记者观察】制造业发展,要向转型创新要活力,向智能化发展要动力。对企业来说,智能化是个系统工程,要对设计、生产、装备、物流、管理等全流程进行智能化改造。当然,智能化改造并非易事,需要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以智能为主攻方向推动技术变革和转型升级,久久为功,一定能为“大国制造”插上新一轮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