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人与深圳40年|关志成:行政科研双肩挑北深两地齐开花

2024-06-11  来自: ayx爱游戏app平台 浏览次数: 1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40多年来,许多的清华人不约而同地将事业起点选择在了深圳,怀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和勇于开拓创新的豪情壮志,投身于这片热土的建设。

  为了致敬40年来在深圳各行各业奉献的清华人,献礼马上就要来临的110周年校庆,“清华人与深圳40年”系列推送将为大家讲述部分清华人在深圳的奋斗史,分享他们对深圳特区建设的贡献以及人生感悟,助力我院学生在未来的成长成才过程中不断前行。

  关志成,男,吉林图们人,1944年11月生,1970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分别于1981年、1984年获清华大学电机系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87-1989年赴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1999年7月-10月赴墨尔本大学做访问教授。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前身)院长,2016年退休,在清华工作了近半个世纪。

  关志成是我国高压与绝缘技术领域专家,曾任清华大学高电压实验室主任、高电压教研室主任等职,曾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长。获国家奖2项,省部级奖10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1991年被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6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曾获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表彰。

  关志成于1964年从哈尔滨市考入清华电机系,从此开始了他与清华半个世纪的故事。

  回忆起在清华的校园时光,关志成的嘴角不禁上扬。“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清华的体育精神,关志成参加了校冰上队、系航海队、班篮球队,坚持“冬天滑冰,夏天划船,全年篮球”。丰富的体育活动让他在求学以及工作的过程中精力充沛,作为当时班里的“篮球五虎上将”之一,现在已经76岁高龄的关老依然活跃在篮球场上。“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要保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生的习惯。”关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嘱咐道。

  1966年“”开始,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被迫停止,关志成被迫暂停学业,接受劳动锻炼再教育。从工厂到农田,再到后来毕业留校做校办企业的“新工人”,关志成前后做过钳工、板金工、电工等各类工作,但这段经历并没有让关志成感到悲观失望,“虽然耽误了文化课,但是在最近一段时间我锻炼了基层劳动技能,并且促使我一直抱着积极向上的态度虚心学习,这也给我后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关志成强调,当代的年轻人要善于在困难中寻找事物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心态和大局观,积极发扬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及研究生教育,已经在工作岗位奋斗了八个年头的关志成重新考取本系研究生,并在1984年成为文革后全国高电压专业毕业的第一位博士。关志成的研究生导师张仁豫先生注重成果转化,强调产学研结合。博士生导师杨津基是文革前高压教研组唯一的教授,他们的科研导向和治学态度对关志成往后的科研道路影响深远。在两位恩师的引导下,关志成选择了高电压输电防污闪作为博士研究课题。

  当时,高电压输电线路中的污闪事故问题是我国电力系统运行的重大安全威胁之一。关志成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仅靠改变绝缘子形状来增加污闪电压的效果是有限的,但如果把绝缘子表面改变成憎水性的,污闪电压可翻一倍以上。关志成沿着这个思路,和课题组一起夜以继日地研究,最终研制出硅橡胶复合绝缘子的系列新产品并实现了产业化。此外,关志成团队还研制并推广了在电瓷表面涂覆RTV硅橡胶防污闪涂料的方法,完全解决了输电线路和变电站的防污闪问题。

  关志成表示,科学研究要服务于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需求, “我们要做‘顶天立地’的研究,‘顶天’就是要有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立地’就是成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产业化,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关志成强调,重视团队精神是科研的关键,解决重大技术问题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能解决的,需要集中优势兵力,不断攻坚克难,才能做出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并且落地生根。

  关志成在曼彻斯特理工学院进修结束后回到清华电机系任教,被任命为电机系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电机系很快就恢复了教学秩序,并相继组织了运动会、演出等健康有益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1993年2月,关志成被任命为电机系党委书记,同年11月调任校机关,担任校长助理、兼人事处处长。1994年被正式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分管国际合作、继续教育、信息网络建设、企校合作等方面的工作。

  90年代初,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清华大学也提出建设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当时,作为电机系党委书记的关志成抓住大家高涨的学科建设积极性,因势利导,提出“以办奥运的精神,以急行军的步伐,搞好学科建设”。各教研组群策群力、抓住机遇、谋划发展,例如电工学教研组在杨福生、钟孔德,周礼杲等几位老先生的带领下,开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该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学科评比多次在全国名列前茅。

  除了日常行政工作之外,关志成也常与学生“打成一片”,无论是与学生相处的方式,还是求贤若渴、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都得益于关志成研究生时期的两位导师杨津基和张仁豫对他的影响。“我们这批研究生当时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比较强的求知欲和一定的工作经验,导师只要稍微点拨一下,大家就主动往前冲。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时也敢于和导师大胆地讨论,所以我们和导师的关系一直比较融洽。”杨津基先生在80多岁时仍然坚持每天去图书馆看文献,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在退休之前还不断引领科研新方向。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光在关志成身上留下印记,也在关志成的科研团队里传承了下去。

  关志成鼓励学生要“以学习为中心,走全面发展之路”,在完成相关的规定的学分课程和学术论文之外,也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全面发展,提升组织、宣传等能力。关志成认为,研究生写好论文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导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行选择研究课题,在科研过程中历练成长。

  2000年,深圳市政府为发展深圳当地高等教育,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办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这是清华大学唯一一个异地办学机构。深圳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城市,清华是一所追求卓越的大学,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现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成功落地建设正是二者的完美结合。

  2002年11月,关志成接受学校委派,出任深圳研究生院第二任院长。当时深圳研究生院在校园基本的建设、专职教师、实验室配备、生源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同时还面对着外界对于清华异地办学的质疑和舆论压力。

  关志成一步步踏实办学求发展,提出“同一学校、同一品牌、同一进口、同一出口”的办学方针,和清华校本部实行一样的录取要求和毕业标准,严格要求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志成所在的深圳研究生院能源电工实验室的优秀毕业论文比例连续多年高达30%,高于校本部5%-10%的中等水准。但在关志成眼里,这样的好成绩只是一个开始。“我们的实验室楼层开始很空荡,后来全部利用,再到后来我们的发展空间严重不足了,我们向深圳市政府申请资金又建设了信息楼、海洋楼、能源楼等,我们在市政府和校本部的认同及全力支持下不断拓展规模。”

  关志成强调,深圳研究生院的建设不是清华大学在深圳“量”的拓张、一个简单的延伸,而是清华大学的战略组成部分,深圳研究生院的专业设置与本部一定是互补的,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而深圳研究生院也要担当起清华大学改革创新的先锋角色。关志成带领团队建设深圳研究生院期间,提出了“根系清华、立足深圳、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办学理念,“国际性、创业型、复合式”的人才教育培训方向以及“高原效应、尖峰效应、拳头效应”的学科建设思路,为深圳研究生院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个城市的成长必然伴随着一批高等院校的发展。深圳这样一个年轻的城市,随着各高校在此落地以及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点的增多,都为其高水平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关志成提到,我们的学生通过留学“走出去”,通过海外招生和招聘实现“引进来”。此外,学院多次组织和承办国际学术会议,这些都对深圳研究生院以及深圳的国际化建设起到重大作用。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已经到来的2021年是清华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之年,也是国际研究生院与深圳市迎来“牵手”20年的关键节点。关志成虽然已经退居二线,但是他仍然关心国际研究生院未来的发展。他表示,我们肯定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望国际研究生院的师资队伍、研究生培养质量、科研成果、基础设施建设都能得到逐步发展,从而更好地为深圳、为国家服务。